让探测有章可循!-首部地下病害探测技术规范宣贯
地标宣贯
2017年8月30日,由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道路与市政管线地下病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编的北京市地方标准《城市道路与管线地下病害探测及评价技术规范》DB11/T 1399-2017在北京市规划国土委进行了宣贯,本规范是国内外首部关于地下病害探测技风险评价的技术规范。
宣贯培训会由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主任韩迪主持,由该规范的主编、中心技委委员周宏磊和中心技术负责人陈昌彦副进行宣贯。
规范简介:
《规范》包括7章(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基本规定;4 地下病害探测;5 地下病害识别和验证;6 地下病害风险评价;7 成果报告)和6个附录,共131条,从地下病害探测工作的全过程,主要解决或规定了如下几个重要问题:
1、探什么?
从行业的角度,明确规定了地下病害的定义和类型,包括空洞和脱空、土体疏松(严重疏松、中等疏松和轻微疏松)、土体富水(严重富水、一般富水)。
2、探哪儿?什么时候探?
从地下病害探测工作的设计层面,为相关管理单位确定地下病害探测的区域和范围、地下病害探测的时机等提供决策依据。
3、怎么探?怎么识别?
针对地下病害探测的实施单位,规定了探测的工作流程及具体的工作内容,规定了探测方法及各自的应用条件、设备要求、测线布设、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解释、成果内容等,同时也给出了不同探测方法对地下病害的识别方法和原则。
4、探的怎么样?
针对探测的成果,通过验证方法、验证数量等规定评价探测结果的有效性、准确性,从而保证地下病害探测工作的效益。
5、成果怎么用?
针对探测的成果,一方面规定了成果的内容和表述形式,使其规范化,便于成果的管理和使用;另一方面,针对探测的病害,规定了风险评价的必要性,给出了风险评价的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评价结果给出了合理的处置对策。
结语:
《规范》在国内首次提出地下病害风险控制技术体系和城市道路地下病害操作规定,将地下病害探测技术的操作流程标准化、规范化,是北勘公司和各参编单位多年来科技研发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和转化。
标准面向一线管理、技术人员和政府管理部门,有效指导地下病害探测工程日常,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北京市城市道路与管线地下病害探测及评价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其实施将对城市道路和地下管线等设施安全风险管理,避免、减少道路、管线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积极推进地下病害数据、成果信息化,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打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