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成都实施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
创新管理体制,实现智慧监管
构建全域管水新体制。成都市印发《关于优化水务管理体制构建供排净治一体化机制的试行意见》,成立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领导小组,进一步强化行政管理职能,修订完善供排净治一体化的法规、政策、规划、标准体系,指导行业国企加快建立健全一体化机制,赋能强化事业单位行业监管职责,构建政府行政管理、行业事务监管、企业市场运营的一体化管理体制。
构建高效管理新机制。成都市水务局加快转变局属公益事业单位职能,实行管办分离、事企分开,依法实施第三方监管,强化行业技术指导、运行监测、巡查考核等行政辅助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管理内设机构,构建行业监管一体化机制。不断强化行业监管手段,加快智慧水务建设,构建一体化物联感知网络、数据中心和标准体系,推动多部门数据共享,实现水务全周期、全过程智慧监管。
坚持“两手发力”,激发市场活力
创新水务融资新模式。成都市积极推动水务资源资产化、效益化,壮大国企资产,增强企业投融资能力。扩大特许经营范围,将市政管网、下穿隧道等设施的特许经营权授予行业国企,实行按效付费。推动行业国企拓展投融资渠道,将划归的水务资产、获得的全产业链特许经营权搭建资源整合平台,构建资源赋能体系,吸引社会参与,实现存量资源资产盘活、增量项目投入来源稳定。探索“专业公司 市级国企 流域属地政府”共同出资组建流域治理公司,系统策划、统筹推进水生态综合治理,用生态价值传导的开发收益平衡建设投入,场景收益平衡运营成本。
打造系统治水新格局。按照贯穿设施全生命周期和水的社会循环全过程管理理念,主动开放市场,将城市原水输送、自来水生产输送、污水收集处理、再生水利用等以特许经营方式统一交由行业国企经营运维,实现“源、网、厂、河”一体化系统治理,供水、排水、净水、治水一体化闭环管理。建立5—8年为一个周期的排水设施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实现数据有机更新,保障设施运行安全。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能动性,增强企业活力,加快建立投建管运一体化新格局。
开展多区试点,改革成效初显
成都市实施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以来,各项改革任务加快推进,已在中心城区、天府新区和东部新区开展试点,改革初见成效。李家岩水库、三坝水库、久隆水库、沱江团结水利枢纽等重大水源工程加快推进;按照“建大、并中、关小”思路,市属国企以市场化方式整合供水资源,推进城镇大水厂、大管网向周边农村地区覆盖,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中心城区“5 1”区域7500公里市政排水管网移交行业国企集中管护基本完成;制定《成都市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压实排水户内部排水设施管护责任;系统推进锦江从护城河、景观河到生态河的转型,锦江流域优良水体率从2016年的69%提升到2020年的100%,锦江黄龙溪国控断面水质2020年至今持续保持在Ⅲ类。
数据来源: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成都市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