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
今年是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5周年,趁着市政府展开新一轮的治水行动,白云区也以此为契机重新向污水宣战。白云区土地面积达795平方公里,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北部。缘于地理水文、战略区位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白云区治水攻坚面临较为复杂的客观环境,“广州治水看白云”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白云区石井河 白云区治水的“拆”与“建”
白云区治水难,主要难在河涌周边“散乱污”场所遍地和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针对这两大痛点,这一轮白云区的治水措施可以被概括为“拆”与“建”:“拆”是指拆除临河违建及散乱污场所,减少污染源;“建”是指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污水治理能力。
2018年5月下旬,白云区在钟落潭镇组织召开白云区污染防治攻坚战誓师大会,区委区政府向全区22个镇街下发了明确的任务清单,要求全面清理“散乱污”场所,以关闭搬迁为主、就地整改为辅。
白云区鸦岗河道 在政府部门的重拳出击下,2018年以来白云区累计拆除河涌周边的违建面积逾350万平方米,清理整顿“散乱污”场所逾4.3万余家,整治过程中还协同推进“四洗”行动(洗楼、洗管、洗井、洗河),单单“洗楼”这一项,就摸查29.16万栋建筑物,总面积1.38亿平方米。在此基础上,白云区还立案查处涉水环境违法行为1027宗,查封涉水环境违法企业301家,严格控制工业建设项目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对排污企业做到排污许可证全覆盖。在减少污染源的同时,这期间白云区也加紧补足污水处理设施的短板。2017年初,白云区污水处理能力只有55万吨/天、污水管网长度不足1000公里,而从2017年至2020年,全区累计投资超过300亿元,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到158万吨/天,污水管网长度突破1万公里,分别增长3倍和10倍。在原有的石井污水处理厂、龙归污水处理厂等5座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白云区通过实施江高净水厂、健康城净水厂新建及石井净水厂、龙归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目前已建成八大污水处理系统,全区161个城中村和农村全部实施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总处理能力基本满足今后几年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水环境治理中,白云区以河长制为统领,在原三级河长基础上,向上延伸创新设置五大流域河长,由区委常委担任,向下延伸设置3215名网格员(长),形成了总河长—流域河长—区级河长—镇街级河长—村居级河长—网格长(网格员)的五级治水体系。白云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强化问责,区政府给了河长办一票否决权,凡是干部升迁调动没有河长的认可就做不成,“你管的那条河没有治好就别想走”。在整套治水组合拳的配合下,如今白云区列入全国黑臭水体监管平台的35个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全区河涌水质持续提升,2020年因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白云区还入选全国10个先进县(区),获得国务院督察激励。以治水为契机,如今的白云区还同步开展了碧道建设,争取让优美的生态环境重新成为白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优势。新市涌(萧岗段)位于白云区云城街,长约1.1公里,河涌虽不长,但因交通便利,萧岗村内居住人口近10万人。过去河涌两岸房屋临涌而建,各种生活、餐饮污水直排河涌,村内小工厂、小作坊数量众多,管网铺设困难,河水黑臭两岸杂乱,极难整治。而近年来,通过“四洗”整治,共计拆除河涌边多处违法建设,全面推进雨污分流、建设化粪池和排污管,确保污水统一收集统一处理,从源头上遏制污染源滋生,确保河涌水质达标。流溪河白云段 在新市涌萧岗段治水工程结束之后,白云区政府在河涌两边兴建了由公共服务及滨水景观区和骑楼商业及文化体验区组成的碧道。整条碧道从新市涌入口广场画廊之窗开始,经过亲水长廊、文化广场、萧岗滨河商业街、岭南骑楼商业水街等公共休息空间,最后由治水陈列馆河党建文化广场结束。碧道不仅是周边居民散步休闲的空间,也是政府宣传河涌治理成果及党建工作成效的窗口。除了新市涌碧道之外,已建成的大源、沙坑涌、良田坑、白海面涌等碧道也已成为附近居民的热门打卡地,2020年白云累计修建各类碧道慢行系统约170公里,目前还计划围绕石井河、夏茅涌、马洞坑等主要河涌再继续拓展碧道系统,最终形成贯通全区的碧道网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三五”期间的不懈奋战,白云区河涌状况有了质的好转:被纳入国家城市黑臭水体监管平台的31条河涌全部消除黑臭,通过了国家考核。石井河、新市涌、沙坑涌、白海面涌、泥坑涌等一批过去曾经污染严重的黑臭河涌已达到V类或以上水质;公认为全市治理难度最大、“蘸水可作墨”的石井河重现成群白鹭,景泰涌整治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大源支流碧道等一大批靓丽碧道建成,白云河湖面貌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白云区被评为2019年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的十个地方之一,被国务院通报予以督查激励。一位扎根河涌治理一线多年的基层河长感慨:“看着河涌一天天变清,跟看到自家孩子考到好成绩一样欣慰,讲起来真是一把辛酸泪,有种熬出头的感觉。”白云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重点关注黑臭小微水体治理工作,消除群众身边的污染,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