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将实施城市内涝治理五大工程
为全面提升城市排水设施水平和排水防涝能力,安徽省将实施城市内涝治理五大工程。近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安徽省“十四五”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
极端天气下内涝防范应急不足
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全面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明显提高,内涝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在遇到极端天气的情况下,内涝防范和应急处置还存在不足。
受历史原因及经济条件制约,安徽长期以来存在的设计标准过低和建设过程中“就低不就高”现象,导致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能力偏低。据统计,全省城市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不足两年一遇的仍约占45%。按照现行《室外排水设计标准》规定,城区仍有近4成泵站建设尚未达到规划设计内涝防治标准,加上部分老旧排水管网年久失修,破损、堵塞严重,管养不到位,难以抵御超强降雨侵袭。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部分地市存在过度侵占自然河湖水面及沟渠的情况,加上源头减排措施落实不到位,大大削减了城市自然生态调蓄空间,地表径流增大,汇流峰值激增,打破了原有蓄排平衡,变相降低城市现有排水防涝标准,造成城区积水内涝。另外,安徽省多数城市临江傍河湖,受上游泄洪、山洪和本地强降雨叠加的影响,导致城区产生内涝。尤其是皖南山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江淮沿线城市受外河水位顶托,导致城市排水不畅,发生内涝灾害。
实施城市内涝治理五大工程
“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将统筹实施源头减排、管渠畅排、泵站强排、河湖蓄排和智慧控排等五大工程,系统推进城市排水设施达标建设和超标雨水应对工作,计划通过五年努力,总体消除城市内涝隐患。
据介绍,源头减排工程包括加快实施合肥骆岗中央公园工程,淮南、淮北采煤塌陷区及其他城市矿区的生态修复工程,六安市淠淮经济带淠河右岸生态湿地工程,淮北市相湖生态湿地公园工程,无为市西河生态湿地工程等108项源头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管渠畅排工程将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海绵城市建设等统筹实施。
泵站强排工程包括推进合肥市徐涵排涝泵站工程、宿州市城区排涝泵站工程、阜阳市和平沟泵站工程、安庆市立新圩泵站提标改建工程、铜陵市排涝泵站工程等106项排涝泵站重点工程建设。河湖蓄排工程包括推进合肥市十八联圩湿地工程、安庆市长枫港水环境治理工程、安庆市石塘湖入湖口综合整治工程、宣城市城市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淮南市高新区水系综合治理工程等。
智慧控排工程实施16项城市内涝治理信息化和应急处置工程。重点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排水防涝监测系统建设,形成涵盖“源—网—站—河(湖)”的排水设施数据中心及监测体系,构建全省排水防涝信息系统“一张图”。另外,合肥市要注重研究在超标降雨的条件下特大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保障措施及应对策略,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设区市城市建成区一半以上要“海绵”
《规划》要求,结合开展城市排涝设施建设、地下空间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25年底,全省设市城市建成区累计50%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理念系统谋划,聚焦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推行“厂网河湖岸”一体化模式,落实规划建设管理要求,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统筹推进城市道路、广场、公园、湿地以及城市排涝设施建设、地下空间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坚持新城区以目标为导向,推行“海绵 ”模式,统筹规划管理,注重低影响开发,将海绵城市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推行“ 海绵”模式,推广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储水池塘、生态绿地等源头减排设施建设,促进雨水就地蓄积、渗透和利用。
【信息来源】安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