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管网建设才能筑牢发展地基
为何粤北、粤西、粤东污水收集率如此之低?
对于粤北、粤西、粤东的部分城市来说,资金短缺成为阻碍其进行管网建设的障碍之一。例如,位于粤东的潮州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仅为31.5%,全市污水管网缺口高达3400公里。1公里污水管道平均需要300万元,潮州补齐污水管网的短板,就需要102亿元,2021年前5个月,潮州市财政收入只有17.56亿元。短期补齐管网建设短板,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
客观上看,资金不足是制约部分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的重要原因。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广东省仍有2/3的地市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污水管网的建设、完善、维护往往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需要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
但对于2021年前5个月财政收入就达到53.88亿元的粤西经济最强城市茂名来说,缺钱显然不能成为其不作为的借口。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发现,茂名市对管网建设决心不够、投入不足。2018年-2020年,茂名市城区仅分别新建管网45.7公里、31.9公里和27.5公里。茂南区重点开发的西城片区管网建设一拖再拖,直到今年4月底才动工建设应配套的11.3公里污水管网,至今仍有6.8公里尚未建成。
事实上,不仅是茂名,其他一些地方对管网的建设也并不积极。其原因在于,管网等环保设施深埋于地下,投入大量资金却很难彰显“政绩”。城镇污水治理的要点之一就是管网,管网不足、破损、混接错接将造成污水外渗污染环境等问题,影响污水治理成效。完善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城镇水环境质量的关键环节。加强粤北、粤西、粤东管网建设势在必行。
为了充分发挥珠三角的辐射作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广东省提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粤北、粤西、粤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加强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改善环境质量,良好的环境能够提升城市的品位和价值,吸引高新科技企业落地。阿里云日前宣布,将有更多人员投入到粤东、粤西和粤北区域,联合生态合作伙伴帮助当地的政企客户享受云计算、数字化带来的技术红利。生态环境质量无疑是阿里云等高新科技产业落户的重要考量因素。筑好巢才能引来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绝非朝夕之功,需要地方政府做好功课、提前谋划。
加强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还有助于较好地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广东大力推动珠三角地区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短短3年,已经有116家湾区企业落户阳江。只有提前做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留出发展的环境容量,解除企业后顾之忧,才能谋求城市更大的发展。
粤北地区是北回归线同纬度上保存最完整的“绿洲”之一。对于粤北地区来说,加强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守护良好生态是发挥地域优势、发展生态经济的前提。云浮经验值得借鉴。云浮市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大力做好“治水”文章,全力打造“水美城市”。立足良好的水环境,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对于粤北地区来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当好珠三角的后花园,生态优势同样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无论是发展高新产业、传统产业还是生态产业,做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前提和基础。
一方面,充分利用财政资金。通过整合相关项目经费、申请海绵城市试点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推动设施建设。省级政府相关部门可根据地方财政情况,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管网建设的补贴支持。
另一方面,尝试吸引社会资金助力管网建设。例如,目前已有企业探索建立了“水管家”模式,通过对城市供水、排水、管网、防洪排涝、河湖等涉水设施统一规划、建设、运营,配合地方建立监管资产与水价挂钩的定价调整机制,以解决管网投入资金需求巨大的难题。可积极邀请相关企业参与管网建设,减轻财政资金压力。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年,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 70%以上;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 95%以上。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有实力、有责任尽快补齐管网建设短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表率。
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同城市发展的地基,直接决定了产业兴旺程度、城市发展高度。要认清管网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破解资金不足难题,尽快补齐管网建设短板。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